神经外科哲学思维及其它(二)
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:神经外科哲学思维及其它(二),欢迎阅读、分享!
(一)普遍性与特殊性
外科通则之“无瘤技术”通常为:
1. 整块切除(病变+周围淋巴结);
2. 尽早结扎相应静脉,避免扩散;
3. 切除范围包括病变周围或多或少正常组织,标本之上残及下残无肿瘤细胞。
神经外科“无瘤技术”具有特殊性:
1. 很多情况下,采取分块切除,逐步实现全切或接近全切。From piece meal to full. 颅底肿瘤或位置深在的肿瘤,更是常采用分块切除的方式。
2. 先断肿瘤供血动脉,先断肿瘤基底。颅底肿瘤切除,尤其是脑膜瘤切除,要重视硬膜外操作,切断颈外动脉供血。
3. 切除范围精确划定,意在保留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。导航、术中核磁、电生理、术中荧光等,皆有精准切除之义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笔者以为,诸如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及主诉的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,应扩大切除,不能仅着眼“影像灶”,应着眼“致痫灶”。
普遍性与特殊性,共性与个性,哲学的思维处处闪光,何其璀璨。
(二) 参照
神经外科临床实践,需要建立“参照”意识。
比如外院转来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,本院术前一定要复查神经结构影像学,或CT或MRI,必要时复查CTA、脑血管造影,意在了解再出血和(或)梗死情况,建立本院参照基线。
转移瘤患者、脑囊虫患者等等,也要及时复查神经影像。用发展变化的眼光,看待问题,解决问题。
神经外科医师,应知情双臂血压的测量结果。左右臂血压相差20mmHg,医生要考虑启动血管学评估了,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。双臂血压,左右互为参照。
(三)确定性与非确定性
从止血技术分类,有确定性止血与非确定性止血。
确定性止血方式:
(1)电凝止血技术,如双极电凝法、单极电凝法等;
(2)结扎止血技术,如缝线结扎、缝扎等。
非确定性止血方式:如明胶海绵、止血纱、温盐水纱布的使用等。
就止血而谈,外科医生成长之路,历经“三步走”:
(1)“不知道”阶段。不知道采用何种止血方式。譬如静脉窦出血,常使用明胶海绵、悬吊、(有时)缝扎等止血技术。倘若采用双极电凝,常常徒劳无益。想想我们乙状窦后入路开颅,乙状窦损伤出血的处理,学会妙用明胶海绵。
(2)“不会做”阶段。徒有书本知识,知道应采用何种止血方式,但实战技术操作不过关。因此,实践中苦练,在“血与泪”的教训中成长、升华,知行合一,任重而道远。
(3)“不采用”阶段。会做,但不采用。高年资医师认知水平高,基本技能扎实过硬,但因止血理念存在差异,因而采用的止血方式有所不同。
譬如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,有的医师主张电凝止血,见血则电凝之,确定性止血,一路到底。术后复查MRI常有脊髓梗塞,多半是电凝过度引起。
也有的医师主张,除必要时使用电凝止血外,常常使用海绵压迫、止血纱等。术后复查MRI常有术区渗血,此乃非确定性止血惹的祸。
一派重在预防血肿,另一派重在预防梗塞,两派都打着保护脊髓功能的旗号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难分高下。老祖宗讲“中庸”,讲“度”的把握,这是大学问。以此为指引,确定性止血与非确定性止血,要合理使用,结合使用。
确定与非确定,没有明晰的分水岭(watershed)。
(四)局部高压
内听道高压:听神经瘤起病,先是内听道局部高压,之后随着肿瘤增长,出现脑积水、颅高压。所以,岩骨CT内听道“喇嘛口”样扩张,是内听道高压的证据留痕。
磨开内听道壁目的:
1. 切除肿瘤内听道部分,防止肿瘤残留复发;
2. 内听道局部减压。如果内听道局部不减压,术后无论用多少的改善微循环的药物,也无助于听力改善、面瘫改善。
鞍内高压:垂体微腺瘤,造成鞍内局部高压,因而头痛。肿瘤突破鞍隔后,头痛短时缓解。头痛再现并加重时,往往是因为肿瘤突向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的缘故。
从头痛若隐若现,判断肿瘤生长态势。
不禁想起阑尾炎腹痛变化,从化脓性阑尾炎盲管高压造成右下腹痛,到阑尾穿孔压力骤减后腹痛暂时缓解,再到穿孔腹膜炎后腹痛重现,腹痛变化的背后是局部压力变化,是病理生理的演变。
眶内高压、颈静脉孔高压、枕大孔高压…
颅底外科手术,多涉及各孔裂减压的问题,因而颅底专家们极力主张充分磨除骨质,局部减压。
(五)趋势与现实
其一,从既往对动脉保护的同时,逐步关注静脉保护。额底纵裂入路之额极静脉保护、颞下入路之Labbe静脉保护、功能区手术之中央静脉保护等等。
学术交流,专家不愿展示那些静脉没有保留的录像,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专家都在追求精益求精,专家都具有追求完美的高贵品质。
其二, 从保护皮层的同时,逐步关注白质纤维。是否广泛使用DTI技术,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神经外科中心技术水平的一个侧面。
其三,从还原论指导下的结构形态学微观研究,转向系统论、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。
(六)全景式
表皮样囊肿的切除,从过去的关注囊内容物的切除减容,到现在越来越重视囊壁的切除,走向源头治理。显微镜配合内镜,无死角,兼具囊壁切除之利,两者结合运用,远超单一之功。困境在于有时囊壁粘连紧密,强行剥离,牵拉撕拽,创面出血,即使术中电凝确定性止血,术后仍常有渗血,甚至血肿。而不切囊壁,或残留诸多囊壁,则极易短期复发。
内镜可以提供全景式解剖图像,全景式术野观察。人类基因组计划,是全景式思维研究的典型例证。
内镜辅助显微外科,无一例外在讨论优点时,都谈及无视野死角,全景式照明观察。
(七)内镜颅底外科
随着技术进步,特别是内镜颅底外科的发展,以颅中窝底沟通巨大肿瘤的处理为例,治疗策略不再是颅面联合切口、扩大翼点联合面部Weber-Fergusson入路,而是采用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切除侵及到上颌窦、翼腭窝的病变。采用多种技术手段,用更微创的办法,解决复杂的临床问题。
大家渐渐有这样的体会:外科医师达到一定年资,医师之间的差距,不再是手术技巧,而是治疗策略的选择。
(八)专业背景不同导致的处理差异
常有少突胶质细胞瘤、胚胎发育不良性肿瘤等导致的继发性癫痫患者,如果肿瘤治疗组医生手术,常常仅聚焦处理肿瘤本身,有时还不使用术中电生理监测;如果癫痫外科组医生手术,则不仅仅关注影像灶,而且使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指导切除的范围。
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,面对同一个临床问题,临床处理有差别。
(九)重视CT骨窗像
颅底病变,要重视CT骨窗像。学会识别判断颅底孔、裂、管的位置。
桥延区病例,要仔细分析是内听道、颈静脉孔,抑或舌下神经管病变。
CT骨窗像,孔、裂、管的扩张或骨质破坏,有助于我们定位诊断。
近些年来,功能影像学、纤维束成像等,可谓风华正茂,势头强劲。
大家越来越忽略基础的结构影像学了。
CT,在上世纪80年代的风光,一去不复返。
重视CT应用,重视基础结构影像学。
(十)影像技术
现代影像技术之发展,无限逼近疾病的“病理、病原”之回答。
Pathology and Pathogen,此“双P”,笔者以为,坚持“双P”根基不动摇。也即,影像不能回答病理,影像不能回答病原。因此,手术,获得标本,究其病理;留取体液、分泌物,培养,究其病原。
影像之于“双P”,持“可知论”者,其影像报告,呈现更多“定性”描述话语;持“不可知论”者,其影像报告,呈现更多“定位”描述话语。
影像之于“双P”,可知与不可知,两种意识流,使得影像医师形成两大阵营。
这,使得影像大会永远存在学术争鸣的空间。
相关链接
神外资讯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以置顶啦!!!打开手机微信(6.3.16以上版本),找到订阅号中的神外资讯公众号,打开并点击右上角头像,进入神外资讯详细信息页面后,选择置顶公众号,这样您就可以将神外资讯置顶啦!从此,重要信息不再错过哦!
《神外资讯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如希望转载,请联系“神外助手”。请各微信公众号、网站及客户端尊重《神外资讯》版权,经许可转载文章时请清楚注明来源为“神外资讯”。《神外资讯》,欢迎您转发朋友圈。